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4)06-0052-02
1、拓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伴随就业重压的增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怎么样在激烈的就业大军中占据我们的一席之地,一直是各大高职院校研究的要紧课题。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其在理论常识方面确实存在肯定的差距,要培养出优质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大家只有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获得优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实质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切实有效方法,企业和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1.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让学生逐步走出校园,迈向企业,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实质操作能力、应用革新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达成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能使学生飞速适应工作环境,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筹备。
2.学校方面
2.1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走向
校企合作是达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的有效办法,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进步的客观需要。不管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的,还是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上来讲,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联系都是相当紧密的,充分弥补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2.2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与时获悉新技术、新理论,更深入的认知到企业对学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为社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真的达成“人岗匹配”。
2.3是推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紧渠道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训练,同意新技术,新成就;其次,企业实践资深的实战型老师到学校兼任教师,指导学校人才培养的要紧环节,一同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3.企业方面
3.1是减少用工风险的有效保障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业内的经营周期,面对旺季对工人的很多需要,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法,输送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防止旺季因为工人不足而导致损失。
3.2是提升职员技术的有效办法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让学生充分知道企业的文化,熟知企业的业务步骤,培养出技术水平好,文化认可度高的出色职员。
2、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在国内,高职教育的兴起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虽然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但经过先驱们的探索,已经创造出了一些相当有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共培模式
校企一同培养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或者管理职员到学校兼职教师,一同商讨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专业建设等问题;二是企业向学校输送资金,一同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支助贫困学生。
2.生产见习模式
生产见习是指学生通过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如此不仅能够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当见习完成回到学校后又可以将实践中的收成用于深化和健全理论。这种交替的模式,更全方位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也就是熟称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常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战练习,不只巩固学生理论常识,而且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习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4.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依据企业需要,完全根据企业用人的规范和职位对职员的能力需要来培养学生。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生毕业直接输送到企业的定向培养模式。
5.厂校一体化模式
厂校一体化模式主如果校内办厂或者厂内办校的方法,可以完全依托实训室或者生产职位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获得结实的常识技能,提升竞争优势。
6.服务企业模式
主如果学校借助自己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商品、咨询服务等项目,达成互利共赢。
3、国内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瓶颈及其缘由
1.校企合作所面临的瓶颈
1.1层次较浅,形式单一,校企合作形同虚设
就现在而言,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只不过企业在短时期内给学生提供实训场合,大部分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内任务,只是学校向企业探寻合作机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体验生活。而企业也没积极的探寻学校来合作,顶多就是在资金或者人力上面给予肯定的支助,合作层次较浅,并且大多数合作形式单一,没真的体现出校企的意义。
1.2合作时间短,校企双方不稳定性强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缺少长期合作机制,且不稳定性强。企业只有在需要临时用人的时候才会想到到学校借用劳力,而学校也是在有需要时才想到把学生带出校园,带到企业实践,双方都没长期合作的意愿,即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没真的履行,双方关系常常出现变化。
2.导致校企合作瓶颈是什么原因
2.1学校自己对校企合作认识的不到位
伴随社会对高职教育需要的提升,高职院校都在探寻校企合作机会。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没充分领会校企合作的内涵,深入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程度,看重程度不够。直接的后果就是致使学校拟定的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紧急不符,企业大呼找不到职员,学生大呼找不到工作,出现了紧急的“人岗不匹配”现象。 2.2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
在日趋饱和的就业市场上,企业觉得即便不通过学校,也可以获得劳动力,而且相对与马上出校或者刚出校的学生来讲,有经验的社会工人更容易上手。另外,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势必会给企业的平时工作导致肯定的负担,大部分企业常见缺少社会责任感,觉得自己没义务为学校学生提供这类机会,因此在校企合作上缺少责任和热情。
2.3校企双方合作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企双方目的不同、信息不对称,所以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缺少充分的交流,势必会出现建议分歧,很难达成协议。学校一般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着重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质操作能力,而大多数企业仅仅从自己利益出发,极少考虑到学生的实质状况。譬如,在糖酒会、汽车展会、房交会期间,企业仅仅依据我们的需要来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而不考虑学校的教学安排,一旦出现分歧,企业立刻转而探寻其他合作院校;又如,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只不过依据我们的需要来给学生安排工作,并没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把学生分配到符合其职业进步的职位上工作。有些企业甚至仅仅把学生当成是便宜劳动力,不考虑学生在其中是不是真的的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训练。
2.4缺少有关政策法律的保障
高职教育卓有效果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拟定了有关的法律政策来保障和监督校企合作的贯彻实行。在国内,虽然国家也拟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但仅仅只不过指导文件,没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拓展,也没相应的勉励机制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行。
2.5水平监督体系不严格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深刻,学校也没拟定相应的水平监督体系来考核校企合作的效果。教师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没严格拟定考核教师推行过程和成效的体系,致使老师也没全身心的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学生方面,因为对学生常见没统一的需要,学生也只不过做做样子,随性,严重干扰了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印象。
4、打造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对策
1.双方的互利共赢为目的
校企合作不是一方为另一方服务,而是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相互选择、各取所需,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只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导,要在双方的利益上寻求一个平衡。校企合作之前必须要先弄了解:哪个想合作、想与哪个合作、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怎么样合作、要达到哪种成效等问题。学校一方面要积极探寻可合作的企业,并打造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其次要探寻企业文化环境浓厚、后盾强大、体制健全的企业进行合作。
学校和企业虽然是两个性质不一样的主体,但通过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互助,最后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先导
2.1打造健全的法律体系
纵览世界上高职教育进步较早较好的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后盾。健全且具备实操性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企业和学校双方都积极的参与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来。虽然《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初次明确提出了“拟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规范化”,但国内并没颁布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校企合作,以深化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程度,提升校企合作人才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明确企业、学校、政府与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2.2打造适当的勉励机制
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动力不足的非常大一个缘由就是由于没打造有效的勉励机制。因为校企合作势必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需要和任务,给企业增添更多的负担,因此,政府需要要打造一套切实可行的勉励机制,来提升教师和企业职员参与的积极性。譬如: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教师进行科研及深造;给企业提供某方面的打折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2.3打造严格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校企合作的推行进度、推行效果的监督和考核需要根据一套严格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来完成,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和企业的年终考核,有效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对绩效进行评估,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行。
3.校方的主体用途为保障
3.1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
学校要充分研究现在的就业趋势和企业对整个人力市场的需要,从而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设置,真的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和进步的人才,甚至超出企业预期的人才,才能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感觉到校企合作确实回报丰厚。
3.2遵循行业进步的趋势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紧跟行业进步的趋势,深入挖掘职业职位的能力需要,将职业教育的理论常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付行业和市场的变化。
3.3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来看,国内的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只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虽然理论常识基础夯实,但常见缺少实战经验,只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和教育学生,紧急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步。为了搞好校企合作,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4.企业的倾力配合为驱动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都存在学校有积极性但缺少主动权,而企业拥有主动权但不积极的局面。只有企业大力配合,双方在乎识形态上达到高度一致,校企合作才能真的发挥用途。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一同拟定策略、一同管理学生、一同承担义务、一同推荐资源,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效果。
5.行业协会的介入为其推波助澜
在校企合作的推行中,还要充分意识到行业协会的重要程度。因为企业的性质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并不是完全匹配,要找到适合的合作企业需要耗费肯定的时间与精力。各大行业协会可以借助其第三方中介用途,进行有效的引导,向企业引进适合的学校,向学校引进适合的企业,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推波助澜。
6.可持续进步的深层次合作为后备
伴随本科院校的扩招和政府对中职院校的大力支持,高职学生队伍的人数降低成为必然走向。前面所讨论的都是以肯定的招生规模为首要条件的状况下,怎么样推行校企合作。假如有一天学校招生规模不尽人意,甚至招生困难,那校企双方又要如何合作,以保持双方,特别是学校的正常运营,是值得高职院校探讨的重大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指导下,学校积极的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了一些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学,沟通交流,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看上去搞的蓬勃发展,实则流于形式,而且,如此的合作是以学生为载体的。假如没学生这个介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没办法拓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是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进步的有效渠道。即便学生不见了,学校仍然可以通过研发新技术,向企业出售技术成就,与企业合作开发商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好的互动,搭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顺利运营。